在福建古田的深山之中,白云寺隐匿于云雾缭绕的峰峦之间,宛如人间仙境。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千年古刹,历经风雨,却因一位高僧的重建而焕发生机。他便是释元彻,字正晖,福建福唐人。他十八岁云游四方,后受群众之请,住持白云寺。当时的白云寺因兵燹之灾,已成废墟,夜晚常有鬼嚎之声,光怪百出。然而,释元彻不为所动,凭一己之力,剪棘披荆,负土积石,募缘重修,终使千年废刹重现昔日风华。
白云寺的复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其中,康熙年间的书法家、藏书家、诗人林佶便是其中之一。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康熙五十一年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他的书法工于楷法,又善篆隶,诗承陈廷敬、王士祯之脉,文师汪琬,着有《朴学斋集》。他在康熙末年来到白云寺,被这里的美景与释元彻的事迹深深打动,写下了《白云寺赞》一诗,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敬仰之情。
林佶的诗句:
一锄兼一钵,廿载此山中。
松竹皆新种,泉岩半凿空。
了无禅习气,真得道家风。
愿结为山侣,时时驾短篷。
释元彻二十年间,以一锄一钵,亲手操锄建寺,持钵募缘,为白云寺的重建倾尽心血。他在山上新种松竹,凿泉岩,修建了洗钵池、讲经坛、半月潭、一片玉、流香涧、点头石、枕流矶、灵源洞等诸多胜景。这些景观不仅为白云寺增添了灵秀之气,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林佶走进白云寺,只见松竹掩映,泉岩幽深,寺中禅意盎然,却无世俗的静默修持之气,反倒有一种道家的豁达与从容。他心中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首《白云寺赞》。诗中的“了无禅习气,真得道家风”一句,正是对释元彻二十年来为建寺尽心尽力的高度评价。他虽为僧人,却无拘于禅修,而是以行动践行了道家“赡足万物”的精神。
林佶与释元彻的相遇,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两人在寺中漫步,谈诗论道。释元彻指着寺前的松竹说道:“这些松竹,皆是贫僧亲手所种,二十年来,它们与白云寺一同成长,见证了这一方山水的变迁。”林佶点头赞叹:“大师以一己之力,重振千年古刹,实乃功德无量。这些松竹,虽为凡物,却因大师的用心而有了灵性。”
释元彻微微一笑,道:“贫僧不过是尽了本分,倒是林先生的书法与诗作,才是真正的传世之宝。白云寺能得先生题诗,实乃荣幸。”
林佶谦逊道:“大师过奖了。在下不过是借诗抒怀,倒是大师的修行与建寺之事,令人肃然起敬。愿今后能常来此处,与大师结为山侣,共赏这一方山水。”
释元彻点头:“白云寺随时恭候先生的到来。”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在这片山水之间,找到了共同的归宿。
白云寺的复兴,不仅因释元彻的努力,也因林佶的诗作而广为人知。乾隆本《古田县志》记载了释元彻的事迹,称赞他“千年废刹,豁然丛林矣”。而林佶的《白云寺赞》则成为后人吟咏白云寺的经典之作。那句“愿结为山侣,时时驾短篷”,道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向往。
岁月流转,白云寺的胜迹逐渐被湖水淹没,部分损毁严重,昔日的繁华已成荒凉。然而,那些摩崖石刻依然矗立,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今人若踏足此处,吟诵林佶的诗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哲思。
白云寺的传奇,不仅是释元彻的修行与建寺之事,也是林佶的诗词与石刻之缘。这座千年古刹,因两位传奇人物的相遇,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而那些松竹、泉岩、石刻,依然在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情缘。今人若追寻他们的足迹,或许也能在这片山水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