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古田的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刹——白云寺。这里山势峻拔,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寺庙始建于南宋,历经风雨,却依旧灵秀非凡。康熙年间,这里曾传出种种神异传说:碧色的神鸡隐于石中,斗大的巨翅鱼跃出深潭,星坠山涧,朱蟹忽隐忽现……这些神秘的故事,为白云寺蒙上了一层不可捉摸的面纱。
曾元荫,字守玉,福建古田县人,是清初着名的诗人兼画家。他自幼听闻白云寺的盛名,心中常常萦绕着对这座古刹的向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一幅描绘白云寺的画作,画中山水如诗如画,让他未饮先醉,心中更加坚定了前往白云寺的决心。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曾元荫终于踏上了前往白云寺的旅程。此时,山中的枫叶已然红遍,早梅也绽放了一二分。他穿林越涧,历经艰险,终于来到了这座传说中的古刹。
白云寺后岩峰峦叠翠,曾元荫开始了他的探奇之旅。在老僧的陪伴下,他拄着竹杖,攀上了山巅。穿过云雾,他看到了传说中的白鹿洞。层层嶙峋的岩石仿佛随时会坠落,令人心惊胆战。缘梯而上,他来到了一个四壁削石的洞穴,寒气逼人,凛冽刺骨。
在这片奇异的山景中,曾元荫经历了数次惊险。他险些跌倒,却在瞬息间如奔骑般安全降落。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力与人生的无常。白云寺的壮丽景色,让他感到此行无憾。
在白云寺的山崖上,曾元荫留下了“云根”两个大字的刻石。这苍劲有力的字迹,见证了他对这片山水的深情。他与白云寺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一段佳话。
岁月流转,白云寺的胜迹逐渐被湖水淹没,部分损毁严重,昔日的繁华已成荒凉。然而,那些摩崖石刻依然矗立,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今人若踏足此处,吟诵曾元荫的诗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哲思。
“大人,此处便是白鹿洞。”老僧指着前方一片嶙峋的岩石,声音低沉而恭敬。
曾元荫抬头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岩石仿佛悬在半空,随时可能坠落。他心中一惊,忍不住问道:“这岩石如此险峻,可曾有人攀爬上去?”
老僧微微一笑,道:“传说中,白鹿洞曾是仙鹿的栖息之地。每逢月圆之夜,仙鹿会在此处现身,饮山泉、食灵芝。至于攀爬,倒是少有人敢尝试。”
曾元荫听后,心中更加好奇,便道:“今日既然来了,不如一试。还请大师引路。”
老僧点头,拄着竹杖,缓缓前行。曾元荫紧随其后,脚下的石阶湿滑难行,岩石间的藤萝缠绕,仿佛要将人拉住。
“大人小心,此处石阶陡峭,需抓紧藤蔓。”老僧提醒道。
曾元荫依言而行,手抓藤蔓,脚踩石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爬。行至半途,他回头望去,只见脚下的山谷深不见底,心中不由得一紧。
“大人勿怕,只需目视前方,心中默念佛号,便可安然无恙。”老僧的声音从上方传来,沉稳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