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此案牵涉甚广,背后隐藏的势力绝非寻常。
光明会、青鸾会,甚至朝中的某些权臣,都可能与此案有关。
而且现在,牵连越来越广了。
“殿下,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一名襄王卫上前,低声问道。
朱瞻墡沉吟片刻,缓缓道,“先将这些人押送京城,交由昭狱严加审问。”
“至于清江和江南织造局,我会亲自前往查探。”
“殿下亲自前往?”襄王卫有些惊讶,“此事凶险,殿下何必亲自涉险?”
朱瞻墡冷笑一声,目光如刀般扫过那名襄王卫,“此案牵涉甚广,背后之人权势滔天,若不亲自前往,恐怕难以揭开真相。”
他说完,转身走向府衙内,脚步坚定而有力。
河风依旧在吹拂,带着一丝凉意,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伴奏。
“传令下去,即刻启程,前往清江。”朱瞻墡的声音在府衙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襄王卫们齐声应诺,迅速行动起来。
..........
清江。
清江自古以来都是繁茂的漕运枢纽,此刻却被暮色浸染出几分诡谲。
朱瞻墡的玄色披风掠过染坊门槛时,靛蓝染料特有的酸涩气息扑面而来。
他指尖夹着那片松江笺,在昏黄油灯下忽地贴近烛火——纸面腾起的蓝烟竟在墙上投出蜿蜒水道的轮廓,几处针孔在光影间显出星辰般的排列。
\"取《永乐大典·舆地篇》来。\"朱瞻墡突然开口。
当书页翻至漕河全图时,针孔对应的位置赫然是七处隐秘水闸。
随行的典吏杨显之倒吸冷气,\"这些闸口若同时开启,运河水位半日可降九尺!\"
话音未落,染池突然泛起异样涟漪。
朱瞻墡剑鞘猛击池边机关,三具青石磨盘应声挪开,露出浸泡在药汁中的铁箱。
箱内羊皮卷上,晋王府独有的貔貅纹印正盖在\"甲子年漕粮\"字样上——正是三年前那场蹊跷的沉船案卷宗。
\"怪不得当年打捞半月未见粒米。\"朱瞻墡冷笑,剑尖挑起箱底粘连的碎布。
紫金色云纹在烛火下流转——这是唯有亲王仪仗才许用的织金锦。
“晋王?”朱瞻墡眉头紧皱。
在大明若论谁最不希望大明崩塌的,一定就是这些初代王爷了。
当然了,现如今的晋王为二代王爷,朱济熺,一代晋王朱棡早就已经在洪武年间就已然去世了。
这些二代王爷在情感上对于朱棣一脉,可是比较淡薄的。
所以,对于晋王能干出这样的事儿来,朱瞻墡也不稀奇。
此时染坊二楼突然传来瓦片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