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招!
干就完事。
为什么《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呢?要让五蕴空,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在世的时候,他教导弟子,释迦牟尼佛:你们要观注你们五蕴的生灭。观注五蕴的生灭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佛陀是特别地般若智慧,他:先不教你们灭空,你们先观察你们的五蕴的生灭。
佛陀般若智慧,他叫弟子们自己去看。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这盆花现在放在这里很好看,对不对?
但是,一个礼拜之后花到哪里去了?叫你们自己来看,这朵花生出来了放在这里,慢慢地枯萎了就扔掉了,它就结束了,就灭度了。佛陀就是启发我们,你所想象的东西是假的,你所想象的行为“我要做”也是假的,你眼睛看见的色蕴也是假的,你的意识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对不对?
所以佛陀弘法非常有智慧,他:你们看看,色受想行识的结尾是什么?生灭,生是开头,尾是什么呢?
佛陀叫你们看到底啊,你们把人间的一切,包括你的想象看到底啊,能给你带来什么?灭度了,一切都没了,生灭了。
然而,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弟子却心生疑惑。他站出来问道:“世尊,如果一切皆是虚妄,那我们苦苦修行又是为何?若终是灭度,那这其间的意义何在?”佛陀微微一笑,目光平和而深邃。“善哉,此问甚好。
虽然世间万物最终都将走向灭度,然而就在这生死轮回、生生不息之间,如果有人能够领悟到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和解脱的方法和途径,那么他便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大自在。就好像那花儿绽放与凋零看似虚无缥缈,但是当我们沉醉于欣赏花朵盛开的美丽瞬间时,内心所产生的种种感悟却又是如此真实而深刻。
所谓修行,并不仅仅只是一味地执拗于追求最终的成果是否存在或者能否达成,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这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构成且不断变化无常的世界当中,寻觅到自己心性得以超越世俗纷扰和烦恼的关键所在。
众多弟子听完这番话语之后,一个个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郑其中有一名较为年轻的弟子,似乎突然间有所顿悟,只见他慢慢地坐了下来,原本充满迷茫之色的眼神此刻也变得清澈明亮起来。
从这一刻起,众人愈发专注认真地遵循着佛陀的谆谆教导,心翼翼地观察审视自身内在的五蕴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消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探索追寻那些潜藏在表象虚幻之下的真理本质,满心期待着可以尽早实现心灵毫无牵挂阻碍,彻底远离那些颠倒是非、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妄念所构筑而成的虚妄境界。
时光就这样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而去,一又一过去了,这些弟子们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观照确实取得了不少新的心得体会和收获。不过,那位之前曾经提出疑问的年轻弟子,始终觉得自己的心头仿佛还萦绕着那么一丝丝尚未完全解开的疑惑谜团。
在一个宁静祥和的日子里,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他静静地坐在一间清幽的禅室之中,紧闭双眼,缓缓地调整着呼吸,逐渐进入了一种深邃而神秘的禅定状态。
随着意识的渐渐沉淀,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迷雾森林,四周弥漫着浓密的雾气,使得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虚幻不实,树木高大而扭曲,枝叶相互交织,宛如一座然的迷宫。地面铺满了厚厚的落叶和青苔,踩上去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就在这时,一阵微弱的哀鸣声传入了他的耳中,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只巧玲珑的鹿正被困在一丛密密麻麻的荆棘之中,它那洁白如雪的身躯被尖锐的棘刺划伤,鲜血染红了周围的草丛,鹿的眼神充满了恐惧和无助,让人心生怜悯。
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前去解救这只可怜的鹿,于是,他心翼翼地拨开面前的浓雾,一步步向着鹿靠近,然而,当他终于走到近前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只鹿竟然在一瞬间化作了一道耀眼的灵光,径直飞进了他的身体。
刹那间,他感到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涌上心头。紧接着,一幅幅画面如同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快速闪现:曾经帮助过他人后的喜悦、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如潮水般涌来,让他深刻地领悟到,原来这只鹿并非普通的生灵,而是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慈悲化身。正是因为这份慈悲之心,才引导他来到这里,并与鹿相遇。
此刻,他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和升华,对于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从禅定中醒来后,找到世尊道:“世尊,弟子此次禅定,仿若明白修行不仅是观照五蕴以求心性超脱,更是于世间万物生灵之苦乐中生起慈悲。这慈悲之心是否也是五蕴变幻中的一种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