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2章 持续革新(1/2)

从草原归来,那一路的风沙仿佛仍在心头肆虐,叶城南与慕容轩踏入中原的土地时,心中五味杂陈。京城的繁华喧嚣如旧,可他们知道,许多看不见的暗涌正在这平静之下蠢蠢欲动。

皇宫的金銮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皇上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过殿下的群臣,最终落在了叶城南与慕容轩的身上。“叶爱卿,太子,此次草原之行,你们尽显我朝风范,功不可没。然朕深知,这天下虽大,却仍有诸多忧患亟待解决。”皇上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叶城南微微低头,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臣等愿为陛下分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她的眼神坚定而沉稳,心中却在思索着皇上此番话中的深意。

慕容轩亦是抱拳行礼:“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确保我朝百姓衣食无忧,如此方能根基稳固。”

皇上微微点头,“朕决定让你们继续推进国内改革。朕听闻,近年来天灾频繁,不少地方粮食歉收,百姓苦不堪言。朕欲在各州府建立更多的粮仓和救灾物资储备点,以防患于未然。”

叶城南沉思片刻,开口道:“陛下,建立粮仓与储备点固然重要,可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还需在作物种植上有所革新。儿臣在南越之时,见当地番薯产量颇高,且适应性极强,或可在我朝大力推广。”

朝堂之上,一位老臣皱了皱眉头,出列说道:“陛下,这番薯乃是异域之物,从未在我中原大规模种植,其习性与我朝土地是否相适尚未可知,若是贸然推广,恐有风险。”

叶城南轻轻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大人有所不知,番薯不择地而生,无论是山坡旱地,还是沙地薄土,皆能存活。我等曾亲眼见其在南越的贫瘠之地茁壮成长,若能在我中原推广,必能成为百姓果腹之依靠。且太子殿下已命人带回番薯种苗,在京城郊外试种了一片,春薯亩产5500斤,夏薯亩产3500斤如今长势喜人。”

听到叶城南报出的数字,大殿瞬间鸦雀无声,片刻后大臣们不顾体面和身份均惊呼起来,那可是亩产,比小麦和水稻高出太多太多,有个年纪大的老臣竟然哭了起来,“为什么不早一些呀,我的欢儿就不会饿死了。”更多的大臣都都掩面而泣,因为他们家都有人在祭荒年饿死。

皇上见大家这个样子,不免黯然,叶城南对慕容轩使了个眼色,慕容轩咳了咳也在一旁附和道:“父皇,儿臣也觉得可以一试。儿臣还想提议推广棉花种植。如今冬日寒冷,百姓衣物单薄,若棉花得以广泛种植,便可织就更多棉衣棉被,让百姓免受严寒之苦。”

皇上听着二人的话,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权衡利弊。此时,负责农事的官员上前奏道:“陛下,臣以为太子与叶大人所言甚是。臣等也观察过那番薯的试种情况,确实有其优势。棉花在我朝部分地区亦有种植,若能推广开来,于国于民皆是好事。”

皇上终于下定了决心,“既如此,朕便命叶城南全权负责番薯与棉花的推广事宜,太子慕容轩协助。朕望你们能尽快制定出详细的计划,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遵命,陛下!”叶城南与慕容轩齐声应道。

踏出皇宫的大门,阳光洒在身上,却驱散不了叶城南心头的忧虑。她望着繁华的京城街道,心中暗自思忖:“这改革之路,注定不会平坦。番薯与棉花的推广,涉及到万千百姓的生计,稍有差池,便是不可挽回的大祸。”

慕容轩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轻声道:“城南,莫要担忧。你我齐心协力,定能克服重重困难。”

叶城南转头看向他,微微点头:“我自是不惧艰难,只是这责任太过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二人来到京城郊外的皇庄的农田,这里便是番薯的试种之地。只见那一片番薯藤蔓郁郁葱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叶城南走进田间,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那翠绿的叶片,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看这长势,只要精心照料,定能丰收。”

慕容轩站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神情,心中泛起一丝涟漪:“城南,待这番薯与棉花推广成功,你我便可松一口气了。”

叶城南站起身来,望着远方的田野,缓缓说道:“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让百姓学会种植之法,确保每一户都能种活收好。”

随后,他们召集了各州府的官员,在京城的议事堂内商讨推广之事。

议事堂内,气氛热烈而凝重。各州府官员齐聚一堂,交头接耳,对这即将推行的改革议论纷纷。

叶城南站在前方,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诸位大人,今日召集大家前来,乃是为了商议番薯与棉花在我朝的推广事宜。这两样作物,关乎我朝百姓的温饱与冷暖,意义非凡。”

一位来自北方的周大人起身问道:“叶大人,您说这番薯产量高,可我们北方天寒地冻,土地也较为贫瘠,真能种活吗?”

叶城南微笑着回答:“周大人放心。番薯虽喜温暖,但也耐寒耐旱。在北方,只需选择向阳之地,加以悉心照料,定能有所收成。我已命人整理出了详细的种植手册,会分发给各位大人,其中便有针对北方寒冷之地的种植之法。”叶城南进一步解释道,“这北方的土地,冬季虽寒冷,但番薯在地下的根茎部分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低温。我们可在入冬前,对土地进行深耕,将番薯种得深一些,再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秸秆或干草,就如同给它盖上了一层棉被,能够有效保持地温。而且,北方的日照时间长,在春夏季节,番薯能够充分吸收阳光,积累养分。只要在种植过程中注意合理施肥,选择合适的时机浇水,就能够让番薯茁壮成长。”

这时,一位南方的冼大人也提出了疑虑:“叶大人,那棉花种植,需耗费大量人力,我南方水网密布,多为水田,这可如何是好?”

慕容轩上前一步,说道:“冼大人莫急。棉花种植虽需人力,但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正适合棉花生长。至于水田之事,可在田埂、山坡等地开垦出旱地种植棉花,且我们会安排专人指导百姓,合理安排农事,定不会让大家顾此失彼。”慕容轩详细说道,“南方的水田周边,如田埂之上,可利用其地势稍高、排水较好的特点开垦出窄条的旱地用于棉花种植。而在山坡上,只要做好梯田的修筑,防止水土流失,棉花就能在那里扎根。我们会派遣经验丰富的农技师前往南方各地,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制定出具体的开垦和种植方案。在人力安排上,也会指导百姓合理分工,比如青壮年男子可负责开垦土地、翻耕等较重的体力活,妇女和老人则可以从事播种、除草等相对轻松一些的工作,孩子们也能帮忙做些诸如捡石子、驱赶鸟雀之类的小事,如此一来,便能充分利用全家的劳动力,而不至于让某一个人负担过重。”

官员们听了二人的解释,渐渐放下心来。但仍有一些保守的官员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传统的耕种方式,对这新事物的推广心存抵触。

叶城南看着他们的表情,心中明白,要想真正推行改革,还需打消这些人的顾虑。她深吸一口气,说道:“诸位大人,我知道大家对这新作物的推广有所担忧。但如今我朝面临的形势严峻,若不做出改变,一旦遭遇大灾大难,百姓将陷入绝境。我们身为朝廷官员,食君之禄,当为君分忧,为民谋福。这番薯与棉花的推广,是挑战,更是机遇。若能成功,我朝将再无饥寒之患,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大功一件。”

她的话掷地有声,在议事堂内回荡。一些原本心存疑虑的官员也被她的话语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推广。

接下来的日子里,叶城南与慕容轩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州府之间。他们亲自到田间地头,向百姓们讲解番薯与棉花的种植方法,耐心解答百姓的疑问。

在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围聚在村口的空地上,好奇地看着叶城南与慕容轩带来的番薯种苗和棉花种子。

一位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问道:“大人,这东西真能填饱肚子?真能做成暖和的衣裳?”

叶城南笑着走到老者身边,拿起一棵番薯种苗,说道:“老人家,这番薯啊,产量高春薯亩产为5000斤左右,夏薯3500斤,味道甜,既能煮着吃,又能烤着吃。您看这小小的种苗,种下去后,能结出好多大大的番薯呢。”叶城南接着说道,“这番薯的吃法可多了去了。可以直接将番薯洗净,放入锅中煮熟,那煮出来的番薯软糯香甜,入口即化。还能把番薯切成小块,和大米一起熬粥,熬出来的番薯粥香气扑鼻,营养丰富。若是将番薯切成薄片,放在火上烤制,烤到外皮微微焦香,内里绵软,那滋味更是妙不可言。在南越,还有人将番薯捣成泥,加入糯米粉,做成番薯饼,用油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嫩,深受大家喜爱。”

慕容轩也拿起棉花种子,展示给村民们看:“各位乡亲,这棉花种子种下去,会长出棉花,这棉花可以纺成线,织成布,做成棉衣棉被,冬天穿上,可暖和了。”

村民们看着这些新鲜事物,眼中渐渐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地方,由于百姓对新事物的不了解,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对番薯与棉花的种植并不积极。

叶城南与慕容轩来到一个较为偏远的山村,这里的村民们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警惕。

一位中年男子站出来说道:“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水稻小麦的,从来没种过这什么番薯棉花。你们凭什么让我们种?要是种坏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没了,我们吃什么?”

叶城南看着他激动的神情,心中一阵难过。她知道,百姓们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她走上前去,轻声说道:“大哥,我理解您的担忧。但您想想,这水稻小麦若是遇到灾年,收成不好,大家不就要挨饿受冻了吗?这番薯和棉花,就是给大家多一份保障。我们会在这里陪着大家一起种,手把手教大家,若是收成不好,我们会给大家补偿。”

慕容轩也说道:“是啊,乡亲们。我们都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这新事物虽然有风险,但也是希望啊。”

在他们的耐心劝说下,村民们的态度渐渐软化。他们开始尝试着种植番薯与棉花。

叶城南与慕容轩在村里住了下来,每天清晨,他们便带着村民们来到田间,亲自示范种植方法。从开垦土地,到播种施肥,再到浇水除草,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教导。

在开垦土地时,慕容轩拿起锄头,用力地翻耕着土地,一边翻耕一边说道:“这土地啊,要翻得深一些,这样才能让番薯和棉花的根系更好地生长。看,像这样,把土块都打碎,让土地变得松软。”叶城南则在一旁补充道:“翻耕土地不仅能让作物根系生长良好,还能将土壤中的害虫和杂草种子翻到表面,经过太阳暴晒和风吹雨淋,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播种的时候,叶城南拿着番薯种苗,示范道:“这番薯种苗的种植间距很重要,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太密了,它们会互相争夺养分和阳光,长不好;太稀了,土地的利用率就低了。像这样,每隔一尺左右种一棵,是比较合适的。”她又拿起棉花种子,“棉花种子要播得浅一些,大概半寸左右的深度就可以了,然后轻轻覆盖上一层土。”

施肥环节,慕容轩讲解道:“这番薯和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同的肥料。番薯在生长前期,需要多一些烂树叶之类,能够促进它的茎叶生长;到了后期,要多施一些草木灰,这样能让番薯长得更大更甜。棉花在开花前,要施足磷肥,有助于花芽分化;在结铃期,则要补充一些果壳等微量元素肥料,能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浇水除草时,叶城南说:“浇水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会导致根部腐烂;太少了,作物会缺水干旱。像现在这个季节,大概每隔三天浇一次水就可以了。除草也要及时,杂草会抢夺作物的养分和水分,影响作物生长。”

夜晚,他们与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听着村民们讲述村里的故事,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叶城南看着村民们质朴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知道,只要能赢得百姓的心,这改革就有成功的希望。

在另一个小镇上,当地的地主乡绅们对番薯与棉花的推广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担心这新作物的推广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于是暗中阻挠。

叶城南得知此事后,决定与这些地主乡绅们正面交锋。她在小镇的祠堂内召集了众人,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诸位,我知道你们担心这新作物的推广会损害你们的利益。但你们可曾想过,若百姓们都吃不饱穿不暖,你们的利益又从何而来?这番薯与棉花的推广,是为了整个小镇的繁荣,为了大家的长远利益。”

一个乡绅模样的人站出来冷笑道:“叶大人,您说得轻巧。这新作物从未种过,谁知道会怎样?我们可不想拿自己的土地和钱财去冒险。”

慕容轩冷哼一声:“你们若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那这小镇的未来又在哪里?我朝的未来又在哪里?”

叶城南接着说道:“我们并非让你们盲目种植。我们会提供技术支持,会保障你们的权益。若是这新作物种植成功,你们的收益将会远超现在。”叶城南详细解释道,“就拿棉花来说,一旦种植成功,我们可以联系各地的纺织工坊,确保你们的棉花有稳定的销路。而且,随着棉花产量的增加,纺织业会得到发展,会带动整个小镇的商业繁荣。你们的土地价值也会随之提升,无论是出租还是自己经营,都能获得更多的收益。番薯也是如此,产量高了,可以用来酿酒、制作粉条等加工品,这些加工品也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在叶城南与慕容轩的强硬态度和耐心劝说下,地主乡绅们最终妥协。他们同意拿出一部分土地来试种番薯与棉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种植番薯与棉花。叶城南与慕容轩始终坚守在一线,关注着每一处的种植情况。

在一片广阔的平原上,曾经的麦田边,如今种上了大片的棉花。那一朵朵洁白的棉花盛开在枝头,如同冬日的初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叶城南漫步在棉田间,呼吸着那带着阳光味道的空气,心中满是欣慰。

慕容轩走到她身边,看着她疲惫却又满足的神情,轻声说道:“城南,你看,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叶城南微微点头:“是啊,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这番薯与棉花在我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生根发芽。”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番薯和棉花的种植逐渐在中原大地推广开来。各州府的粮仓和救灾物资储备点也在有条不紊地建设着。

叶城南与慕容轩知道,这一路的艰辛只是改革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但他们坚信,只要心怀信念,勇往直前,这中原大地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京城之中,最热闹的当属那说书茶楼酒肆。这日,阳光正好,照在茶楼的飞檐斗拱之上,洒下一片金辉。茶楼里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穿着锦袍的富商,有身着长衫的文人墨客,也有身着粗布麻衣的普通百姓。

“各位客官,今儿个咱要说的可是那叶大人与慕容太子的英勇事迹。”说书先生清了清嗓子,手中折扇一展,开始了今日的表演。台下众人顿时安静下来,目光齐聚在说书先生身上。

“话说这叶大人与慕容太子从草原归来,那可是带回了治国良方。听闻啊,他们要在咱这中原大地推广番薯与棉花,此等举措,可是关乎咱百姓的衣食住行。”说书先生说得绘声绘色,台下听众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番薯啊,据说产量极高,哪怕是在那贫瘠之地也能生长。叶大人为了让咱百姓相信,还在京城郊外试种了一片,如今那番薯藤长得可茂盛了。”

“那棉花呢?棉花若是能广泛种植,咱冬日里就再也不用挨冻了。”一位老者接口道。

“可不是嘛。但这推广之路可不容易。”说书先生摇了摇头,“有些官员担心这新作物种不活,有些百姓觉得这违背了祖祖辈辈的耕种习惯,还有些地主乡绅,只想着自家利益,不愿配合。”

“那可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后生着急地问道。

“别急啊,客官。咱这叶大人与慕容太子那可是不辞辛劳,奔波于各州府之间。他们亲自到田间地头,教百姓如何种植,还与那些地主乡绅周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另一家酒肆里,几个大汉正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有鲜嫩可口的清蒸鱼,还有香气四溢的叫化鸡。

“你们听说了吗?朝廷要推广番薯和棉花了。”一个大汉抹了抹嘴角的油渍说道。

“番薯?那是啥玩意儿?能有咱这大白米饭好吃?”另一个大汉不屑地哼了一声。

“这你就不懂了吧。我听人说,那番薯产量高,能填饱肚子。说不定以后咱这餐桌上就少不了它了。”

“不管怎样,只要能让咱过上好日子,咱就支持。”一个憨厚的汉子说道。

“对,咱百姓就盼着能衣食无忧。这叶大人和慕容太子也是为了咱好。”众人纷纷点头。

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的饮食文化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北方百姓以面食为主,馒头、面条、大饼是餐桌上的常客。南方百姓则以米饭为主食,搭配各种鲜美的菜肴。如今,随着番薯的推广,一些百姓开始尝试用番薯煮粥、烤番薯等新吃法。

在一个小巷子里,一位妇人正站在炉灶前,锅里煮着番薯粥。那粥水翻滚着,散发出阵阵香甜的气息。

“娘,这番薯粥好香啊。”一个小孩子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锅里。

“这是叶大人和慕容太子带来的新作物,吃了对身体好。”妇人笑着说道。

在一家糕点铺里,店主正琢磨着如何用番薯制作糕点。他将番薯蒸熟后,捣成泥状,加入面粉、糖等原料,制作出了香甜可口的番薯糕。这番薯糕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成为了京城糕点中的新宠。

随着棉花的种植推广,百姓们也开始期待着能穿上用自己种植的棉花织成的衣物。一些妇女开始学习纺织棉花的技术,她们聚在一起,一边纺织,一边谈论着这新作物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等这棉花收成了,咱就能给家里人都做上新棉衣了。”一位妇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啊,以后再也不用挨冻了。这都多亏了叶大人和慕容太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jjtxt.org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