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章 张浚的报国情怀(1/1)

张浚(1097年—1164年),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南宋宰相、抗金领袖、民族英雄。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因与秦桧议和派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于绍兴九年(1139年)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被召回京,授检校太傅等职,次年封和国公;隆兴元年(1163年)封魏国公。隆兴二年卒,谥忠献,后加赠太保、太师。

张浚的爱国情怀与坚定信念,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融入其诗文中。这首《宿牛头寺》,正是他离任福州知府被召回京时所作,短短二十字,却饱含对朝廷的忠诚与对国家的深情。

---宿牛头寺

暮宿牛头寺,朝辞虎节门。

东风知我意,送我到前村。

---

诗意解读

这首诗写于张浚从福州启程,途经水口夜宿牛头寺时。首句“暮宿牛头寺”,点明时间与地点——傍晚时分,诗人抵达牛头寺,暂作歇息。牛头寺是当时往来官员的歇脚之处,它的存在为旅程增添了一丝宁静与诗意。

第二句“朝辞虎节门”,写次日清晨,诗人将从福州的虎节门启程,踏上回京之路。虎节门是福州的门关,象征着权力与责任。张浚以“辞虎节门”一语,暗示自己即将离开福州的政事,返回朝廷,肩负更大的使命。

第三、四句“东风知我意,送我到前村”,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张浚以“东风”为喻,既指自然之风,助他行路;又暗喻朝廷的信任与支持,如春风般温暖他的心。他以“知我意”三字,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与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被召回京的喜悦与急切。

诗中情怀

张浚的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他通过“暮宿”与“朝辞”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匆匆离闽、再赴国事的决心;以“东风知我意”的双关语,抒发了对朝廷的感激与报国的热忱。

作为南宋抗金领袖,张浚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考验。他曾因坚持抗金而被排挤出朝,但他的信念始终未变。在这首诗中,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坚定与从容。

牛头寺的盛名

牛头寺作为水口的重要地标,曾吸引众多官员与文人驻足。张浚的这首诗,不仅为牛头寺增添了历史的光彩,也使其成为后人追思古贤的胜地。诗中提到的“暮宿牛头寺”,既是张浚旅途的回忆,也是牛头寺历史地位的见证。

即使牛头寺今已荡然无存,但张浚的这首诗,却将其盛名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以二十字,为牛头寺与水口留下了不朽的文化印记。

---

诗魂不朽

张浚的这首诗,虽为旅途即兴之作,却因其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义而流传至今。它不仅是张浚个人报国情怀的写照,也是南宋抗金历史的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当我们翻开这首诗,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忠诚与热忱。张浚的这首诗,如同牛头寺的东风,永远吹拂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诗魂,如同水口的山川,永远伫立在闽地的大地上。

《牛头寺宿:张浚的报国情怀》,不仅是一部爱国者的心灵史,更是一幅忠诚与信念交织的画卷。张浚的这首诗,如同牛头寺的东风,永远吹拂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诗魂,如同水口的山川,永远伫立在闽地的大地上。

@久久小说网 . www.jjtxt.org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