囦关镇,夜色渐深,江风微凉。沈明臣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碧浦与丹峰,心中不禁豪情满怀。今晚,他随戚继光将军宴请汪开府,军中宴会,自然少不了征歌助兴。
“时日征歌兴亦豪,军中曾唱郁轮袍。”他低声吟诵着,仿佛为这场盛宴写下开篇。
宴会设在江边的营帐中,席间觥筹交错,将士们举杯相庆,歌声嘹亮。沈明臣虽为布衣诗人,但在这军中盛宴中,却也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豪情。
酒过三巡,沈明臣走出营帐,来到江边。夜色中,碧浦如镜,倒映着满天星河;远处的丹峰在云雾中断断续续,显得格外高峻。
“秋临碧浦星河近,云断丹峰气色高。”他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
这时,戚继光走了过来,站在他身旁,笑道:“嘉则兄,此情此景,可入诗否?”
沈明臣点头:“将军保家卫国,功在千秋;而我不过一介布衣,只能以笔墨为江山增色。”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清越的鼓声,打破了夜色的宁静。沈明臣侧耳倾听,仿佛听到了边塞的肃杀之气。
“边塞严闻清夜鼓,将军愁绝旧时刀。”他低声吟诵着,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戚继光静静地站在城墙上,他那深邃而坚毅的目光望向远方,眉头微微皱起,神色显得异常凝重。他心中暗自思忖着:如今这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虽然已被平定,但北方边疆却依旧未能安宁下来。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敌时刻都有可能侵犯我大明疆土,威胁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想到此处,戚继光不禁紧紧握住了腰间的佩剑,仿佛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
他缓缓转过身来,面对着身后那群跟随自己出生入死、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声音低沉而有力地说道:“诸位兄弟!倭寇虽平,但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啊!北疆尚未安宁,外虏依然对我国土垂涎三尺。身为军人,我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枕戈待旦!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哪怕前方道路崎岖、艰难险阻重重,我们也绝不能退缩半步!因为只有我们挺身而出,才能守护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说完这番话后,戚继光再次将目光投向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沈明臣点头:“将军心怀天下,令人敬佩。”
二人回到宴席,汪开府举杯笑道:“今日能与两位名士共饮,实乃三生有幸!”
沈明臣举杯回敬:“极知经济须公等,不废登临是我曹。开府大人与戚将军为国操劳,而我不过一闲人,只能以登临为乐。”
戚继光大笑:“嘉则兄过谦了!若无你这般文人墨客,江山何来诗意?”
夜深了,宴会也渐渐散去。沈明臣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碧浦与丹峰,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盛宴将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名山更以名人留迹而添辉。”他轻声自语,提笔写下《囦关山陪戚帅宴汪开府》:
“时日征歌兴亦豪,军中曾唱郁轮袍。
秋临碧浦星河近,云断丹峰气色高。
边塞严闻清夜鼓,将军愁绝旧时刀。
极知经济须公等,不废登临是我曹。”
次日清晨,沈明臣辞别戚继光与汪开府,踏上了归途。他知道,这场囦关夜宴将载入史册,成为他与戚继光、汪开府三人共同的佳话。
“诗酒趁年华,江山留名。”他微笑着,迎着朝阳,朝着家乡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