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神仙。
——于教练厉害啊!
基本都是这几类,非常简明好懂。
于谨为自己的理解力点了个赞。
茱迪手中拿着设备,在看丛澜此时的状态。
gs配套的东西在上午热身时就给她戴上了,更轻更小更柔性的芯片i,目前还没投入使用,只小部分试用。
一片还没指甲盖大,就靠着胶水粘在考斯滕、鞋子、皮肤上。
如果觉得不太舒服,一些部位不佩戴就行,只是会损失一点最精确的数据。
这两年陆续有埋怨来中国比赛时被“强迫佩戴不习惯的监视器导致发挥失常”的言论,选手和教练把他们的失误归因给中方冰协,张简方的“暴君”、“独裁者”形象再度凝实。
尽管规则中反复声明,若不喜欢可以不戴,gs有着足够的能力对场中发生的一切动作做最科学严谨的分析。
而这群找借口的人里,被爆出一部分在赛事时根本没选择佩戴芯片。
之后冬奥会要求所有人佩戴,越临近那个时间,对技术的要求越高,现在的这些小芯片重量已经轻得几乎不可感知了。
对教练来讲,这东西非常的方便。
新一代不仅自动集成了对佩戴者身体状况的分析,还有其心情波动的总结。
紧张、期待、焦躁……这些复杂的情绪会随着其心率、举止、脉搏等等,一一表现出来。
gs新增的情绪模块里,传感器结合心理学ai算法,外加全场布置的gs镜头对运动员的面部识别,进行了情绪特征提取,以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构建了情绪识别模型。
配上gs本身强大的算力,好用到离谱。
宫融的比赛状态问题被即刻发现了。
郝静柏曾经训练强悍、小测没成绩,原因也找到了。
队内的心理教练一度调侃自己要下岗了。
训练总是会出现波动的,今天哪里不舒服了、心情不好了、莫名其妙就是完不成了,或者别的什么。
以前只能教练根据对运动员的了解,去协助调整,但现在多了这么一个情绪模块,对方的状态在gs这里一目了然,是烦躁还是单纯的懒惰,教练可以一手掌握。
包括教练,因为他们在长时间的封闭训练环境里,心态也多多少少与普通人不一样。
教练们压力爆炸的时候,头发成把掉的原因也明晰了。
但他们用到的就不是这么小的传感器芯片了,直接集成了块手表给他们,数据也在gs覆盖范围里实时上传,由柳珈定期检查。
利弊都有吧,好处是教练不用那么操心了,坏处是大家总觉得时不时都有人盯着自己在看。
茱迪的平板上,丛澜的各项数据此时就很规律,只比她平日的要稍稍高一点。
也正常,比赛期间就是这样的。
这个功能用以规划赛季期间的竞技状态起伏,也极其好用。
隔壁宫融正在被丁教练做赛前心理辅导,因为她刚才陆地训练一直不太好,心态崩了。
丁教练这里的红色感叹号“唰”地蹦跶了出来。
得亏默认静音,不然宫融又得被吓一跳。
后台镜头的直播间里有人大概看见了丁教练手里的红光,在网上问他怎么回事,是比赛期间还在玩游戏吗这个教练好不负责!
丁教练:
这部分新功能只有国家队的有,下半个赛季才会推广到省队,如果顺利的话,十四冬会全员用到。
包括短道大道冰壶等项目。
但不算这个,只有别的功能的上一代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已经足够让新接触这些的省市队运动员们,感到新奇了。
褚晓彤和齐妍知道队内在测试这个,不过她俩并没有对外聊起这项新技术。
丁教练跟褚晓彤打电话时,感慨要是以前能这样,那他就不会让她错过温哥华了。
他知道褚晓彤的压力大,但他着实不知道当年那个15岁的小姑娘,会紧绷到什么程度,居然能在训练里伤成那样。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身临其境,外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真切感受。
褚晓彤按下了伤感话题,笑着打趣:“教练啊,我这次真是明白了,什么叫做我们那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总被家长说学习的条件好,这么一看,滑冰的条件简直日新月异到难以置信了。
哪怕褚晓彤本人也是训练改革的受益者。
数据也没办法让教练与运动员的角色互换,但可以让前者直观地看到问题,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到解决办法。
科学、系统,这两个词汇在张简方这十年来的花滑大会上出现的次数不下百遍。
从一开始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ai辅助教学,不接受新时代改变的教练们已经离去了,留下的都是能认识到这两个东西足以带来巨大改革的人。
现在早已不是孤身作战的时代。
如果对比于谨茱迪和丛澜的状态来看,前者的波动要比后者大得多。
场边的于谨已经有点呼吸不上来了。
茱迪抓着塑料袋的手指在抽筋,大拇指侧边的肌肉在不住地颤抖。
“我不行了,我有点不敢看。”她呢喃。
于谨:“你得看啊,你不看我也不敢看。”
茱迪:“她怎么这么淡定显得我俩好废物。”
于谨小声尖叫:“你别说了!我知道我废物!”
镜头怼着两人拍的摄像师:“……”
两位教练,我离你俩只有五十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