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长安大戏院
朱轩妮不客气地说:“我猜啊,这些吃食进了戏院里面,卖给坐在那里听戏的观众,得分钱给戏班子。
所以就比外面要贵三成。”
没等杨金水点评,朱常浩忙不迭地质疑:“凭什么吃食也要分钱给戏班子,难不成他们还要分出人手帮忙卖东西”
朱常瀚却说:“可是我觉得大姐说得有道理。
朱轩婉也在一旁连连点头,“对,对,对,我也觉得有道理。”
朱常浩转头看着朱轩婉,“你觉得有道理,你给说说,什么道理”
朱轩妮鼓励道:“老三,你就给老二说说,敲敲他的榆木脑袋。”
朱轩婉忸怩地说:“大姐,二哥,我要是说的不对,你们可别骂我。”
朱常浩还没开腔,朱常瀚连忙答话:“二姐你放心,我们绝不会说你的。大家只是猜一猜,猜不中很正常。”
朱轩妮瞪了朱常浩一眼:“老三你放心,老二要是敢犯浑,我大嘴巴抽他。”
朱常浩脖子一缩,不敢吱声。
“我觉得吧,观众愿意买票进戏院子,肯定是奔着戏班,奔着戏班的角来的。演员在戏台上唱得好,观众听得痛快了,有钱的直接给赏钱,要是没钱的多买两包吃食还是可以的。
所以这吃食进了戏园子,在戏台下一卖,价格贵了,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杨公公,你说大姐和二姐说得对不对!”朱常瀚迫不及待地问道。
“戏院里有规矩,人家在台上唱戏,总不能往台上撒钱打赏。那是街头耍把式的做派。在戏园子里,有牌,明码标价,什么样的牌什么样的价。
你要是在戏台下听痛快了,钱包鼓,就钱买一块牌,送给戏台上的角儿老板。
买牌的钱,就由戏班和戏院分。名气大,有名角的戏班子,拿八成。要是一般的戏班子,只拿五到六成。
要是初到北京,名气还没打出来的,得靠戏院给机会,只能拿两成。
这叫市场调节,本质是跟着观众喜爱追捧走的。”
朱轩妮欣喜地点点头,“对,对,这就叫无形的手,市场自我适应。”
杨金水心里咋舌,我的长公主,你这天天看的什么书啊你才十岁,过于早慧不好,而且你只是长公主
朱常浩在一旁说:“杨公公,吃食,我们讨论的是吃食。”
“大少爷,不急。正如二小姐说的,有钱买牌,一般的普通人买不起牌,就多买些吃食,也算是打赏。
不过这吃食,戏班子分得少,一般都是三成,基本上是固定的,哪家戏院都是这个规矩。”
哦,原来是这样。
四人恍然大悟。
朱常瀚敬佩地说:“大姐就是大姐,一猜就中。二姐也厉害,比我的脑子好使。”
朱常浩讪讪地看了他一眼,说的好像谁的脑子都好使似的!
进了戏园子,这里不大,大约三百平米,前面是戏台,中间是空地,摆着十六张桌子,都不大,四人还算宽敞,五六人坐就有些挤了。
这里只有买了甲等票的人才有资格坐。
两边是两条过道,买了乙等票的观众有张凳子坐,买了丙等票的,只能见缝插针地站在那里听戏。
此时两边过道,满满当当坐着站着两三百号人。
中间甲等座就有点空,都坐的有人,但有的桌子只坐了一两个人。
伙计上前去,说了几句好话,把观众拼到其它桌子上,空出两张桌子来。
杨金水领着四位皇子皇女,坐在中间位置好的桌子旁,六名随从坐在旁边的桌子。
其余乔装的警卫三三两两地散在乙等和丙等票观众里。
戏台上正在演出。
俞巧莲钗荆裙布,扮演七女,朴素的衣着装扮却掩不住她的明艳动人。
她与另一位女演员扮演的董永,在戏台上对演。
董永卖身为奴,七女洗衣浆衫,两人为了美好的生活,愿意互相扶持,共同劳作。
经过辛勤劳作,董永的三年卖身契变成百日。
这天百日期满,董永终得自由,他与七女这对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患难夫妇,终于可以回归家园,即将过上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回归路上,他们心情澎湃,自由歌唱,憧憬美好生活。
七女唱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对唱:“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女唱:“随手摘下一朵,”
董永唱:“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朱轩妮双肘撑在桌面上,托着自己的脸颊,呆呆地看着戏台上来回的七女和董永,嘴里喃喃地说。
“唱得真好,感情真朴实,好真诚,比那些酸溜溜的才子佳人戏,要好看得多。”
其他人,朱轩婉、朱常浩、朱常瀚,跟其他观众一样,盯着台上,目光跟随着七女和董永的一举一动,耳朵听着她俩唱的每一个字。
聚精会神,如痴如醉。
一曲唱完,台下的观众齐声叫好,声音如雷,几乎把整座长安戏院都给掀了。
换上其他角色过渡,
有的被台上说的俏皮话,滑稽桥段给逗得哈哈大笑。
有的交头接耳,轻声交流着刚才的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