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在被暴打一顿之后,立刻投向德奥。他此时清楚,德奥才能帮他,英法只能给物质援助,远水解不了近渴。
德奥也乐意接纳波兰,一方面是波兰并不弱,人口三千多万,常备军队150余万,坦克2000余辆,飞机2000余架,各类型火炮4000多门,排名欧洲第三,仅次于俄德。这可不止是纸面实力,波兰人的战斗精神是受到欧洲认可的。这次虽然被红俄军暴揍,最后还是顶住了红俄军的入侵,否则就德国一纸抗议,钢铁先生也不可能退缩。
跟波兰结盟之后,德国可以专心向西,短期内不用担心东边俄国夹攻,再现一战两线作战的困境。
波兰背离英法,让英法非常恼火。英法是将波兰当成一战前的俄国来扶持,否则波兰凭什么拥有2000辆坦克,那都是雷诺和维克斯坦克。
由于西边的德奥和英法相互制衡,让红俄接连扩张无法能干涉,毕竟他扩张的方向是沙俄旧边疆,还没冲击到英法德奥的核心利益。
此时德国的国内形势却绷不住了,德皇整天提心吊胆,报纸上见天报道哪哪又罢工了的消息,他就是被这些人赶下台的,亚历山大。
拉他回来的青年军官们每天都怂恿他对法国重新开战,抢夺法国的殖民地。德国依然有世界第二的海军,陆军天下无敌。古德里安等一批新锐军官,更是声称可以快速打败法国,甚至让英国都来不及干涉。可拿出来的方案还是施里芬计划那一套,都特么失败两次了,谁还敢往这个坑里跳。他们说一个月攻入巴黎,那又怎么样,法国人没了巴黎就不活了吗。
德皇是既怕再次陷入僵局,又怕军队失控,如坐针毡,突然后悔答应回来复辟。在丹麦的庄园里,至少无忧无虑,回国后天天面对下台的恐怖压力,一个皇帝下台可不是说着玩的,他那位深深爱着的俄国沙皇皇后,曾经只差一步就能成为他爱人的亚历山德拉至今都没有消息,肯定是被人处决了,步了法国皇后的后尘。
年轻军官们给的压力,以及不断反馈的英法美三国各种合作,都在加强军备,显然是针对德国的。
这让焦虑的德皇决定接受军官的建议,开始准备战争。美国的加入,让英法、德奥平衡被打破,三国加起来拥有压倒性的人口和工业实力。除非能快速击败法国,否则无解。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一次次制定针对法国的计划,这是唯一的计划。
英法美三国中,美国拥有最新的战争经验,跟印第安王国的那场战争,淘汰了飞艇,彻底让飞机、坦克登上舞台,双方在北美大平原进行了快速机动的突破,这让美国人知道现代战争的突破能力有多可怕,战壕已经不再是死地。
结合美国的技术和经验,三国联合研发最新式飞机、坦克,开始大规模生产。这一切都看在德国眼里,德国人也有最新设计,开始在德皇的批准下快速生产,装备军队。在双方开始大规模投资军备之后,经济危机有所缓解,因为大工厂接到了新的订单,工人重新上岗。只是相比经济危机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这点程度的军备显然还无法消化工业产能。
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军备计划不断扩大。要生产更多军火,就得有使用的人,各方推动下,各方军队不断扩编,德军从80万扩张到120万,紧接着又宣布扩大到200万,大量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反而慢慢延缓了经济危机。
英法美也针对性的扩军,法军从60万扩大到100万,紧接着也扩大到200万。英美倒是没有动员,因为传统力量影响,两国战后都恢复了募兵制。英国保持了一支50万人的精锐部队,美国更多保持了100万大军,没有两洋战略地位的美国,也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在军备上,他现在拥有一支世界第三的海军,以及世界前四水平的陆军。大英帝国的海军在竭泽而渔一般的疯狂建设下,依然保持了世界第一,拥有120艘战列舰,大汉战后扩建到100艘战列舰规模,超越了美国的80艘,排世界第二。
互相军备竞赛的同时,还互相指责。都声称对方的扩军是战争威胁,和平力量多次试图缓和局势,都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失败。
当德军完成200万军队的武装之后,立刻通牒法国,必须接受殖民地再分配方案,法国再次拒绝,德军长驱直入,紧张了一年的德法终于开战。
德军不断的胜利并没有带给德皇半点安全感,因为上次也是如此,上上次也是如此,法国人总能在巴黎门前挡住德军,然后撑到盟友救援。
直到一个月后,德军进入巴黎的消息传来,德皇才挥动许久没有挥动过的有力的左手。
法国投了?
德皇没想到,全世界都没想到。
这一届法国人已经不行了,纸面上的军备确实可以,世界一流。军心士气没有了,没有了一战复仇情绪支撑,在被德军闪电战进行了快速突破,分段切割之后,投降形成了风气。
一直到被德军坦克集群攻到巴黎附近,法军也没组织起一场像样的防御,在新武器新战术面前,他们像机枪更替之前一样,没有跟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