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前两周,英国对参战犹豫不决,一方面是两党对战争态度不同,另一方面是德国飞艇战术吓到了英国。
他们用了两周时间,将英国海军从北海和朴茨茅斯锚地转移去利物浦躲避锋芒,此举激怒了一个叫丘吉尔的人。
布尔战争让他声名鹊起,随即参政,平步青云,已经是内阁大臣,负责内政。
能升的这么快,当然不只是因为在布尔战争中当了一回俘虏,当俘虏的人多了去了,逃出来的也不少。主要还是家族势力强大,他出身公爵之家,他的家是英国赠予的宫殿。
祖上正是因为带兵在三十年战争中与德国战斗的功劳封为公爵的,到了丘吉尔这一代,跟很多老牌贵族一样,已经出了财政问题。丘吉尔家族选择了跟美国土豪联姻,丘吉尔的父亲跟美国杰罗姆家族的女子结婚。这种美国名门,天生自卑,很多顶级家族非常愿意回欧洲跟老牌贵族联姻,将新钱洗成旧钱,这样的家族和待嫁的女孩不在少数,她们被称作百万美元贵妇,只要出嫁,嫁妆极为丰厚。因此一些落魄贵族愿意跟美国贱民联姻,度过财政危机。
只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有点让人看不起的,所以丘吉尔的父亲跟母亲的感情并不好,母亲善于交际,号称美利坚玫瑰,有两百多个情人,据说国王甚至都是她的情人。丘吉尔疏于管教,自幼叛逆,被送进伊顿公学这样的贵族学校,一直从海军学校毕业。跑去南非当了战地记者。
从政后,靠着庞大的家族人脉,年纪轻轻就当了内阁大臣。
当英国首相将海军调到安全地带后,丘吉尔十分愤怒,在议会公开抨击,说大英帝国的海军不是用来珍藏的艺术品,主张将海军推到德国海岸,歼灭德国海军。
丘吉尔的活动,让内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干脆让他去做海军大臣。在丘吉尔的推动下,以及法国表示只能再战一个月,无论如何英国都无法接受法国这么快败亡的现实,这会让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
所以在海军大臣丘吉尔等一批主战派的推动下,英国向德国宣战了。
同样还是这批人的态度,让他们不愿意大汉帝国进入欧洲,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是大英帝国的欧洲。这种规模的战争,一千万汉军确实能帮助英国赢得胜利,可胜利后的欧洲还是英国的吗?
出于这种非军事的考虑,他们没有提前跟大汉沟通,没有让大汉承担盟友义务。但也没有放弃这个同盟,这是一把利剑,随时能给敌人致命一击。可这把剑的威慑,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倾覆之危,让快速击败法国成了德国的唯一选择。
英国驰援的速度不慢,他们有一支高效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第一时间就登陆法国,但德军并没有向英军发动进攻,而是依托法国人在海边建立的防线,以及一些德国人修筑的临时阵地组成了立体防御工事,阻挡英军跟法军汇合。德军主力继续逼近巴黎。
为了避免巴黎被攻占,英军开始疯狂冲击德军防线,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
“英国人怎么一点长进都没有?”
前线汇报,英军战术十分僵化,还是老一套的步炮配合突破,现在这套战术,已经很难起到作用,因为战壕工事都开始重视防炮能力。一个个战壕修的跟上甘岭似的,让进攻变成噩梦。
德国的炮兵则演化出各种战术,什么弹幕压制,徐徐推进。德军可以在弹幕前200米的距离发起冲击,趁法军来不及重新回到机枪阵地前夺取战壕。英军却是老一套,炮火准备后,步兵开始有条不紊的冲锋,十年前用来打火力薄弱的俄军好事,对上德军等于自杀。
唯一可取的就是英军的训练水平,他们用李恩菲尔德步枪进行的高速精准射击,甚至堪比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