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多年,大汉陷入一场跟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美国唯一的机会。所以上下意见统一,国会迅速通过决议,授权总统进行宣战。
此时的总统是强势的殖民主义者、门罗主义者西奥多罗斯福,简直没有不战争的可能。所以面对之前英国的游说,让美国接受落基山以西三州的条件,罗斯福根本不作考虑,必须完全收回六州,让美国再次成为一个两洋帝国。
美国大兵越过落基山脉,迎头进入印第安区域,印第安王国也早就做好准备,双方立刻在犹他州、内华达州展开激战。
此时伊犁之战也开打了,俄军死守伊犁河谷,俄国人这些年一直在铁路两侧修建堡垒,已经在伊犁河谷地区建立了立体防御,这块骨头相当难啃。大汉兵力不缺,一直在增兵。
美洲战场则采取守势,在落基山脉地区节节抵抗,然后家属开始撤往沿海三州。依托内华达等海岸山构筑的防线,进行死守。美国这些年在落基山脉修建了大量要塞防线,印第安王国在内华达山脉也没少动心思,这本就是作战计划,不打算跟美国优势兵力在内华达大盆地这样的开阔地带血拼。
伊犁之战开局不利,因为俄国人实在修了太多的堡垒,将伊犁这个中亚支点打造的固若金汤。虽然只派遣了不足十万军队驻防,却让3倍的汉军无计可施,碰了一头包。只能开始慢下来,步步为营,将重炮调上来,一点一点平推这些堡垒。
另一个方向,在西伯利亚,汉军则大开大合。很快横扫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或者说是被俄国人放弃的。俄国在这里没有防守的兵力,他们一直清楚这一点,知道一旦开战,接近大汉军区东北的西伯利亚很难防守,所以连西伯利亚大铁路都始终不过贝加尔湖,这里只有赤塔等几个要塞,没有大城市和移民。
往贝加尔湖以西的推进,分两个方向,一个从唐努乌梁海出击,沿着叶尼塞河直扑河港和铁路枢纽阿巴坎;另一个就是从库伦稳步向贝加尔湖以西推进,争夺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注定是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因为交通太困难了。动员了50万匹马才能保证后勤,推进速度很慢。
只是西伯利亚的战斗烈度不大,俄国虽然能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兵,可他们现在无兵可派,只能用少量军队死守要塞,每一场战斗都是攻坚战,双方打的都很辛苦。
在大汉后方,一场政治战争也打响了。宣战战又火热又成功,天下一统的观念影响下,各地配合的督抚全都通电接受统一,不配合的也就是主动辞职,换一个高风亮节的美名,大汉立刻派出官员接任。为求稳定,对满清官员能留任尽量留任。对大清中央,这些年一直供着他们,慈禧和光绪都很稳定,慈禧住在渭河园子,光绪住在西京皇宫,八旗军裁撤,只保留了3000人,现在很多贝子、贝勒都当了侍卫,因为能给他们的也就这种职位了。
为了保证安稳,在西京驻扎了30万军队,不管伊犁多么吃紧,都不调动。
各种努力下,在没出现大乱的情况下,成功兼并了满清政府。在天下人观念的影响下,没有大规模叛乱,小规模趁火打劫的,则予以严酷镇压,此时没有时间怀柔。
三个月后,大汉已经完全控制了整片国土,各个交通要道都有大汉驻军。并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跟满清铁路系统的融合。早在之前,大汉的铁工管理人员就渗透进了大清的铁路系统,没人想得到那些洋务铁路公司里竟然有那么多人拿着双份工资,一份大汉给的,一份满清给的。
詹天佑团队现在控制了全国铁路网,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为前线运送给养的军列很少延误。还从铁路系统中抽调了大量人员,北上、西进,抢修西伯利亚铁路和欧亚大铁路。
伊犁终于分出了胜负,大汉的重炮定点清除,俄军的堡垒是有极限的,根本无法承受210mm重炮的轰击。在丢失了近半堡垒之后,他们选择了撤退,但这段时间他们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破坏了沿途所有的铁路桥梁,甚至炸毁了不少铁路线。俄国在用这种方式,迟滞汉军的前进。
与此同时,俄军对英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很清楚,跟汉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将很漫长,唯一有机会快速结束战争的办法就是击败英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英国接受失败,退出战争。
西伯利亚方向采取的也是大致策略,战前俄军都在西线,在东方一直努力维持跟大汉的和平,避免两线作战。大汉参战后,根本来不及将西线军队调回,俄国效率低下的铁路系统可不是为两线作战准备的。
在攻下阿巴坎之后,汉军将西伯利亚铁路切为两段,开始两面夹击,肃清中间的残敌。汉军推进的同时,铁路系统必须跟上。不但要修复西伯利亚铁路,还要紧急修建一条从库伦唐努乌梁海和库伦过来的支线。两国轨距不同,借此机会,甚至直接对西伯利亚铁路进行改造。这是一副,来了可就没打算走的态度。
第三条战线,外交战线上。英国人起到了巨大作用,他们战前没有吹牛,成功让法国和日本保持了沉默。
法国人很矛盾,他们已经为俄国打过一场保卫俄国利益的战争,那一场独自抗住了德国的攻击,恢复了民族自信,随后甚至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渐渐重新恢复一流强国地位。但实际利益不多,这次俄国再次在巴尔干向英国发出挑战,按照条约法国应该参战,但因为奥匈的关系,德国没有参战,不像上一场战争,是德奥英对法俄,这一次法国如果参战,就要跟奥匈、俄国并肩作战,德国的态度就非常模糊了。德国始终不向法国做出中立表示,法国就始终不敢参战。
这点甚至已经得到俄国谅解,因为法国表示,一旦法国参战,将无法继续为俄国提供大量军事物资,也无法提供财政支持。俄国权衡之下,认为法国参战甚至不如不参战,动态不明的德国让俄国也很担心,最后表示了谅解,以法国提供巨额财政支持和物资援助的方式,默认法国尽了同盟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