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这一生默默无闻,郁郁不得志,孤独终老。
要么能一展胸中理想和抱负,成为青史留名的名臣。
这两种人生,就要看他的机遇了,是否有更高层能够关注到他,欣赏他这样的人。
若是不被人重视,那么他的人生就是第一种。
若是有了机会,那么他就能一飞冲天,直接进入了被皇帝所青睐。
就比如现在就是如此,当朱祁钰了解他之后,满眼都是欣喜之色。
“哈哈,好,没想到还是有臣子能为朕分忧的。”
朱祁钰大喜过望。
要知道刚才可是一个个都在躲闪,不想去高句丽的。
而现在,突然多出了这么一个主动愿意去往高句丽的臣子,他怎能不喜欢呢?
其实,朱祁钰也知道那些文武大臣,为何不愿意去往高句丽。
要知道那里,不但距离京城数千里,而且,还是刚刚收服的地区,可以说充满了危险。
一个不慎,要么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要么可能会死的不明不白。
可以说,每一种都危险极大。
而留在大明,不但这里有熟悉的同乡,同年,座师,还有熟悉的人文环境等。
就算升职比较慢,可那也是有盼头的,总比高句丽那地方的风险要小的多。
总之,大部分人的官员都是这样的心思。
这次若是选拔的是苏杭一带官员的话,你看看他们会不会为此争破头?
至于高句丽,狗都不去。
谁曾想,他们不去,却有个愿出风头的。
不过,当众人看清这个人的来头之后,也就心中了然了。
难怪他会这么心甘情愿去高句丽。
此人若是留在京城的话,凭借他的关系和性格,这一辈子最多也就是四五品的官员了。
至于再往上的官职,根本就轮不到他这样的人来做的。
这就是大明官场的先是,哪怕是皇帝也是改变不了。
可此人的出现,却是让在场的不少官员,都对他产生了恶感。
这人有毛病吧?
你想去高句丽的话,你自己下朝之后,上个奏折不就是行了,为何在这朝堂上大出风头呢?
你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显着我们这些不忠君爱国了?
我们岂不是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了?
虽然说事实就是这样,可是他们却是不愿意承认的。
本以为大家都这样,也就过去了。可谁曾想,眼前这位不知名的小官,却是毛遂自荐,主动说要去高句丽去。
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
让他们在皇帝陛下丢人现眼吗?
所以,很多官员都神色不善的盯着那位瘦高的大理寺小官员。
不过,此人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一般,双目有神,丝毫没有一点惧意。
“范爱卿,你真愿意去高句丽吗?可是要想好了。去了之后,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返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会出现什么意外的。”
“再者,这么远的路途,也不适合带着家眷前去赴任的。这点你一定要想清楚的。”
朱祁钰深切地明白,派去高句丽的官员绝对不能是一时冲动,他必须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
不能因为一时的兴起,就这样去了高句丽。
“臣父母俱亡,儿子已大,家小人寡,一切有臣妻照看即可。臣没有什么挂念的,愿为陛下分忧。”
此人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一般,声音有力禀奏道。
看的出这个范琳倒也是个性情坚韧之人,应该不会就这么轻易的退缩。
他也算是第一个主动站出来为大明尽忠之人了。
朱祁钰见此,不由高兴地点了点头:“好,好,范爱卿,作为第一个愿意为朕承担的重任之人,你不负朕,朕又如何会辜负你呢。”
“来人,传朕旨意,加范琳为吏部侍郎衔,赏绯色鱼袋,擢升为高句丽布政司使。另赏赐白银万两,丝绸百匹,豪宅一座,赐奴仆十人,以安其家。”
当在场所有的文武官员,听到皇帝陛下对这范琳如此的赏赐之后,满眼都是羡慕嫉妒恨啊。
这真是超级的提拔,一下子从京官六品直接提升为掌管一方的大员。
而且,还加上了吏部侍郎头衔。
可以说,只要这家伙有一日调回京城的话,那么必定成为六部的高官之一。
而且,从此之后,更是简在帝心,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这怎能不令众文武大臣羡慕嫉妒呢?
此时,他们中的人,不少后悔不迭。
有的人甚至嫉妒的想要反对陛下,如此厚赐这个范琳,可却被身边的同僚给制止了。
你以为陛下为何要这么给范琳加官进爵,赏赐丰厚啊?
那是因为圣上很生气,所以,当看到突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响应他的号召,便直接用千金买骨的方式,来告诉世人,只要能为皇帝陛下分忧的话,无论是官职,还是金银的赏赐,统统都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