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接着说道:“至于廷玉你说的极限,我觉得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防守和进攻就是两个概念,当然了,我不是说他们现在的编制够用了,所以现在增加多少,每个人增加多少就是问题,军区多了也有问题,后勤需要专用的,后勤压力会增大,所以我提的建议就是,咱们双管齐下,你像外蒙军区,他们的防线过于漫长,增加三个军都不算多,就算调走外蒙军区,他们的防线依旧需要防守,还会有相当一部分部队留在防线,所以可以适当的增加一部分防守部队,西南军区进军交趾,西南方面直接军事空虚,都需要治安署接手。”王仁话音落下,在场的人都看向王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关键时刻从未掉过链子的关键先生。
张廷玉考虑了一下,不得不说王仁说的是最符合现在华国现状的:”王仁说的很对,咱们应该考虑一下你们军区的防线,而且还需要考虑到留守部队和机动部队,得益于咱们的军火和药品在国际上面的畅销,咱们华国的经济越打越好了,所以需要扩军来保障咱们的利益,既然决定了双管齐下,大家都说说扩多少合适。“
少帅率先打破沉默:“依我看,各个军区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像西南军区,战线长且涉及地域广阔,的确需要更多的兵力来维持新占领地区的稳定以及保障后勤线路的安全。可以考虑增加至少两个军的编制,同时加强对交趾地区的军事管控,确保这一战略要地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杨雨亭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少帅所言极是。西南军区的情况确实复杂,不仅要面对可能的外部威胁,还要处理好新占领地区的民族问题和治安问题,我觉得增加三个军的编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兵力紧张的局面,但同时也要注重对这些新增部队的训练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
学诚接着说道:“南方军区在十里洋场保卫战中也暴露出兵力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个半军的编制。一方面,南方军区地处战略要地,面临着来自海上和陆地的双重威胁;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来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而且,增加的兵力可以更好地与中央军区配合,形成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别一个半军了,西南军区增加三个军,你们南方军区增加两个军,我觉得还行。”张廷玉觉得学诚小家子气,一个半军,说出去感觉张廷玉对南方军区不重视。
鲍玉麟则对外蒙军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外蒙军区防线漫长,如王仁所言,增加三个军的编制都不为过,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后勤保障的压力,可以分批次逐步增加兵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军区的协同作战能力,提高整体的作战效率。”
张廷玉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的意见都很有建设性,扩军是必然的趋势,但我们必须要谨慎行事,首先,要确保后勤保障能够跟上扩军的步伐,我们的军火和药品在国际上畅销,经济状况良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地扩军,后勤保障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如果后勤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战局产生严重影响。”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张廷玉继续说道:“其次,我们要注重军队素质的提升。增加编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要提高士兵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等方式,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对军官的培养和选拔,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这一方面基层军官,你们可以找王仁,他们东北军区可以支援你们,至于兵源,需要部队的军区优先从治安署选拔。”
王仁补充道:“我们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特种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这些部队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就像神龙小队,他们的作用也很大,只是现在只有神龙小队,至于东北军区,作为备战军区,我觉得我们东北军区扩三个军并不为过,当然了,廷玉说的基层军官,你们可以先考虑一下东北军区,大家也都知道,东北军区作为奉系的根子,为了保证战斗力,很少扩充军队,很多士兵早就该提拔了,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东北军区实在是没位置。”
王永疆则从经济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扩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我们虽然经济状况良好,但也不能忽视扩军带来的财政压力,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军费开支、提高军火和药品的生产效率等方式,确保扩军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与一些友好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来华国承担扩军的成本。”
随着讨论的深入,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扩军方案,西南军区增加三个军的编制,南方军区增加两个军的编制,外蒙军区分批次增加三个军的编制,东北军区增加三个军的编制,张廷玉还准备组建一个新的军区,至于半岛军区和中央军区,张廷玉大手一挥也是各增加两个军的编制。
“这次扩军的基本就是这样,至于新组建的军区,军区司令我暂时没想好由谁担任,但是这不影响大局,先组建和训练着,这需要时间,王仁说的特种小队很有道理,神龙小队后面还有很多选拔人员,到时候分到各军区,各军区自行组建自己的特种部队,至于说扩军的事情,大家经历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年前就开始扩军,外蒙军区要面临德意志和苏俄的威胁,到时候庭书你配合一下,外蒙军区从治安署选拔兵源,其他军区则是自行招募,半岛军区和中央军区先和军区一起训练。”张廷玉最后拍板定下了此次华国扩军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