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圻沉默了。
此时的朱棣,显然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不少想法。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
如此胸襟和眼界,已经是古往今来第一君王了。
朱棣接着说道:「爷爷想趁有
.
生之年,给后世儿孙留下一个高枕无忧的大明。」
「不是说一定要称霸世界,至少令番邦之国不敢正视华夏这片土地!」
这番掏心窝子的话,让朱瞻圻眼眶一红。
「爷爷放心,孙儿还年轻,穷孙儿一生之力,必定能够让大明永不落伍!」
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膀。
「难为你了,有好圣孙如此,夫复何求!」
朱瞻圻一拱手,正色说道:「关于钢铁巨轮一事,孙儿定会全力而为。」
「可能十年八年,也可能三五十年,必定让此物在大明问世!」
朱棣慈祥地望着朱瞻圻那年轻的身影,缓缓说道:「去吧孩子,大明是朕的大明,但大明的未来却是你们的!」
朱瞻圻虽不知道这个「你们」指的是谁,但他也不好多问。
于是告辞而去,直奔皇家科学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朱家的人各司其职,相安无事。
朱棣坐镇京城,时不时过问一下蒸汽机和铁甲船的进展,还有草原上的事务。
太子朱高炽最近也想明白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于是深居简出,控制饮食,每日练习几遍五禽戏,以调理身体为第一要务。
朝政上的事,反而不像之前那么操心。
朱瞻基屡屡受挫之后,也不再事事争先,开始琢磨起了朱瞻圻的行事风格和套路。
闲暇时间,整日里与新娶的太孙嫔孙氏腻在一起。
朱高煦在草原上春风得意。
他坐镇和林,过期了土皇帝一般的生活。
几个月的时间,也聚拢了不少鞑靼旧部的牧民,按照朝廷的旨意,为他们重新划定了牧场。
同时将整个鞑靼故地,分成了五个旗,品级等同于中原州府。
正在选址,准备筑城,作为各旗的治所。
朱高燧则一门心思推广红薯和土豆,为国效力的同时,顺手发财。
朱棣见他差事办的不错,于是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瞻圻也没闲着。
他给自己造梦,搞了一套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作为科学院的入门教材。
同时跟院士们一起,改良了蒸汽机,增加了活塞的密闭性。
动力比之前更进了一步。
市舶司的人也加入到了铁皮船的制造之中,距离新船下水,已经为其不愿。
郑和此时在大明已经待了几个月的时间。
心中的冒险精神再次躁动起来。
于是想要带领船队,返回印加,将那边的银矿和金矿产出的金银,带回大明。
朱棣知道一时半会儿还造不出大规模的铁甲战舰,于是便应允了他。
就在郑和抵达张家港之后,失踪的那艘宝船竟然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