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山谷后方的河边,昨天刚建好的陶窑尚未干透,江渊也不心急,毕竟陶坯还见不到影子。
刚刚采集的黏土黏糊糊的,上面还有一些白蚁爬来爬去,黏土中也蕴含的着许多杂质。
江渊折下宽大树叶舀取河水,细心地加水和土,筛出黏土中的杂质,尽量使烧制出的陶器质量更高。
江渊没有烧制过陶器,所见所闻也不过是从书中和视频中学来,他估摸着黏土的干湿程度差不多后,便开始用力揉土,就如同揉捏蒸馒头的面团一般。
揉了许久,将黏土中的气泡排净,黏土已经变的光滑,江渊便开始捏制陶坯。
他原本还想用石头制造一个原始的“坯车”,在脑子里比划了一下发现难度太大,便直接放弃。
拉坯法没有办法使用,也没有模具,江渊只能徒手捏陶坯。
江渊的手艺不敢恭维,他本来想捏出几个陶罐,捏了几次根本不成型,无可奈何之下江渊改为捏制陶盆,或者说“陶锅”更加合适。
“陶盆装的东西更多,熬出来的汤也更好吃。”江渊一边自欺欺人安慰自己,一边用剩余的黏土捏制陶碗。
捏了七八个陶碗后,江渊突然放下手中的活计,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他自言自语道:我捏陶碗干什么?直接用木头雕几个木碗不就行了?
为什么要浪费珍贵的黏土,来造这些其他物品能够替代的陶碗?
反应过来的江渊立刻将陶碗全部揉回黏土状态,又制作了两个陶盆。
浪费了将近一下下午的时间,江渊终于捏出了八个陶盆。
虽然陶盆模样丑陋,但好歹也算是有了锅盆的模样。
江渊审视着自己的作品,当即满意地点了点头,感叹自己真是一个天才。
因为陶窑容量有限,江渊将陶盆做的比较深,底部则做的较小,尽量使陶窑一次性将陶坯全部装下。
用石片细细地将陶坯表面打磨光滑之后,心满意足的江渊将粘湿的陶坯搬回自己的山洞,放在角落里等待陶坯自然阴干后,再准备烧制陶器。
若是陶坯在湿粘或者被太阳晒干的情况下炼制,极为容易在陶窑中烧裂、变形、破碎。
所以江渊虽然心急,却丝毫不敢马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越急躁,陶器烧制失败的可能性便越大。
江渊在烧制陶器中的每一处细节,运用到的每一丝经验,都是前人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也是江渊手到擒来,马到成功的底气所在。
不仅仅是烧陶,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
将陶坯放回自己的山洞,江渊前去查看族人们挖掘的地窖。
一个下午已经过去,也不知道他们挖的怎么样了。
江渊打算将这个地窖挖的足够大一些,因为听清和溪说过,寒冷之时,云溪部落的食物会极度匮乏,每年都会因为食物而饿死和驱赶不少年老的族人。
江渊决心不让今年的冬天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他不仅仅打算将地窖挖的大一些,还准备多挖几个地窖。
来到山谷中央,清正在收集今天晾制的鸡枞菌和鸡油菌,江渊捏了捏菌干,发现已经脱水后,便帮着清收集进了兽皮口袋。
半人高的口袋,足足装了十袋之多,江渊让清把菌干背到自己的石洞。
同时他也在思考要不要找一个大点的石洞,专门存放物品,
毕竟随着云溪部落的生活越来越好,族人们制造的飞石索、流星石、绳索和草笼也越来越多。
江渊想对这些用具进行统一管理和收纳。
心里一片盘算,江渊一边来到族人们挖掘地窖的位置。
地窖无非就是两部分:通风道,用来通风、人和物品出入。储藏室,用来储藏食物。
通风道已经被族人们挖出了三米的深度,储藏室则刚刚开始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