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0章 势在必行(2/2)

“如果单纯说靠商屯就能撑起大明边储,其损失或许比那两成商屯本身更大,因为大明牺牲的是所有盐税收成,而这往往是历朝历代朝廷财政收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张延龄看来。

大明所有盐税收入却只换取边疆将士两成军粮调度,最后还让老百姓吃不上盐,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损失得有多大

你不改革,导致的结果就是九边将士吃不上粮,怪朝廷。

盐商贩运官盐得不到好处,还是怪朝廷。

百姓吃不上便宜盐,也觉得是朝廷法度崩坏的结果……最后黑锅全都扣在朝廷头上了。

张延龄道:“盐引本质上就是一种财货票据,因为发放盐引是在边镇,而支取盐却在各处盐场,导致盐引发放跟盐场支取形不成呼应。

“说白了,就是发放盐引的人,根本就不管盐场能产多少盐,只管滥发盐引,导致盐商即便能兑换到盐引,也经常要守支数年而不得,如此能带来盐政的良性发展吗”

朱祐樘道:“那就是说,非得更改不可吗”

“是的。”

张延龄道,“姐夫,先前我在说开中法弊端时,还没说,其实最大的一个弊端来自于占窝。以后就算改了银开中,也就是折色法后,仍旧会有占窝的现象,但好歹盐引的发放能全面掌握在朝廷手上,盐税收入能直接装入国库,由朝廷来分配。”

朱祐樘问道:“那盐引到了支取的时候,如果盐场不能产出那么多盐的话,不还是得守支吗”

“是。”

张延龄道,“所以姐夫,我认为下一步就要提高盐场的盐巴产量,这样才能保证盐政良性发展。”

朱祐樘感慨道:“对于这一点,我也问过怀大伴,他说,大明灶户因为煮盐产量低下,且经常出现逃户,导致各盐场现在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朝廷就算想增加盐产量,也不太容易啊。”

张延龄笑道:“那就得改变生产盐的方式方法。姐夫,灶户现在产盐,基本上都是以柴薪煮盐,如果改成晒盐法的话,那不就能提高产量了吗”

“晒盐法”

朱祐樘皱眉。

显然他并不懂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张延龄道:“是的,传统的煮盐法,虽然行之有效,但问题是受材料限制,一次所煮的盐量太少,耗费大且非常辛苦。

“而以往想以日头晒盐,因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结果也很不理想。在我看来,只有全部盐场都采用新的晒盐法,才能提高产量。”

“这……行得通吗”

朱祐樘将信将疑。

张延龄微笑着点了点头。

作为一个知悉华夏历史的人,张延龄很清楚,晒盐这件事,古来有之。

但华夏盐场真正开始以晒盐为主要产盐模式,肇始于1522年的长芦盐场,一名福建人带来三段卤水阶梯晒盐的滩晒法,后来又经过几百年改良,一直到十九世纪,在增加风车引水,又在二十世纪中叶增加赶卤等手段后,晒盐才算是进入黄金时代。

而在嘉靖朝之前,大明任何一个盐场,任何一粒生产出来的盐,都是通过煮盐所得。

不然也不会称盐户为灶户,正是因为他们真就是成天跟柴薪和锅灶打交道。

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产出盐。

张延龄道:“姐夫,其实大明盐政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盐场产量不足,导致官盐价格刚生产出来便居高不下,再加上繁琐流程增加的附加值,使得价格高企,根本就无法扼制民间出产的私盐,进而导致盐税旁落……

“只有从上游增大官盐产量,让官盐价格持续下跌,才能让私盐断绝,如此既保证了盐商的利益,又保证百姓用盐安全,这样也能一举增加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可说是一举多得。

“而在改变盐场产盐效能之前,任何改革对边储的促进都是杯水车薪。不过眼下朝廷收入锐减,不得不靠盐税改革来增加财政收入,以保证大明各项开销用度,所以……盐税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朱祐樘听到这里,神情显得很振奋:“延龄,我没想到,你居然会了解这么多知识……你都是跟谁学的”

张延龄耸耸肩道:“瞎琢磨的。”

“我看你是深藏不露啊,难怪连岳父也总说靠你。”朱祐樘笑道,“之前我说过,要给你个官职,你想好了没有”

“暂时还没想到,姐夫……我可不想去什么衙门受到束缚。”

张延龄解释道,“我现在就想好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不是还得改进一下盐场晒盐法吗争取来年大明各大盐场的盐产量能增加一倍,到时候,盐商收入高了,百姓也能吃得起盐,朝廷收入多起来,就算我没白忙活。”

朱祐樘问道:“你现在跟谁读书”

“我有个先生……”

张延龄听到读书就头疼。

我一个再世为人的博士,让我重新去读书哪怕学的东西跟前世不一样,我也不想再做无谓的努力。

朱祐樘琢磨了一下,道:“这样吧,先安排你进国子监,让你有个监生的名头。至于你去不去……由你自行选择。如此,也能让你得到一些认同。”

@久久小说网 . www.jjtxt.org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