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刘吉这么说,大概是想让皇帝和张峦觉得,他比较适合加入“专案组”
张峦听完后却不以为然,嘀咕了一句:“假惺惺。”
“张侍郎,你说什么”
刘吉还在那儿慷慨陈词,骤然听张峦说了句话,一时没听清,赶紧问道。
朱祐樘适时发话:“刘阁老,你平时的确事务很忙,现在内阁只有你和徐先生二人坐镇,草拟诏书都来不及,这事你还是别理会了。
“以我想来,此事一定得派一名公允的官员前去查证,本来让吏部王尚书去调查最合适的,但朕却认为还有个更好的人选,那就是新任左都御史马文升,这次诸位卿家有意见吗”
马文升从官员队列中走了出来。
若说马文升在朝中的威望,算是比较高的。
但他跟王恕的情况一样,都是新皇登基后才回朝,在中枢的时间比较短,缺练手和积累威望的机会。
毕竟身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想要有成绩,首先得服众,而服众的前提就是做事公允,且能完成皇帝交待的差事。
“既然没人反对的话,那就交由马总宪去负责此事。”
朱祐樘一锤定音。
马文升恭敬行礼:“臣领旨。”
在场大臣,尤其是对张峦看不顺眼的言官,本来一心要出来找张峦算账,甚至把联名的奏疏都准备好了。
但因为突发预料外的异变,导致既定的程序进行不下去。
现在皇帝不给定调,只让人去查。
且皇帝好像也没那么偏袒张峦……
毕竟真要偏袒的话,直接让覃吉和锦衣卫去负责查案就行了,外臣那边随便找个混子加入进去,甚至完全可以交给张峦,让张峦自己查自己。
后面还有个表忠心的首辅刘吉没被任用,而是选择了一个儒官们一致看好的都察院大佬马文升,以外臣身份参与此案,这不就代表说,皇帝也要个公正公允的口碑
既如此,那好像参劾张峦的事,就没那么着急了。
完全可以再等等看。
当然,除了参劾张峦之外,他们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
而此时朱祐樘却率先开口,好像是要堵死这群人的言路一般,朗声道:“这次西北前线缺额,以粮食优先,毕竟人要先吃饱肚子。
“除了粮食外,还有衣物很重要。”
在场一些人瞬间感觉到,皇帝开这话题的目的并不单纯。
“我先前在岳父一家的帮助下,于宫廷内织造大批布,目前已运送西北前线一批,希望赶得及,能让将士们有衣物可御寒。”
朱祐樘道,“而先前有人告诉我,如果这批布料只是这么运去西北的话,很可能不能发到一线将士手上,会被一些人克扣和贪墨,即便发下去……也只有少数人能拿到,以糊弄朝廷。
“所以,这次我打算派人去西北,以特使的身份,保证这批衣物能及时发到所有将士手上。”
在场大臣一听,很多人心中都在高呼,这是什么辛苦差事一来一回恐怕得颠簸三四个月,要囫囵着回来,恐怕已是春夏之交。
不过……
最好是让张峦去,他跑一趟的话,以西北苦寒的环境,十有八九会死在路上,不用再回来麻烦人了。
“有谁主动请缨吗”
朱祐樘问道。
张峦毫不客气,出列道:“回陛下,臣愿意前往。”
朱祐樘问道:“岳父忘了吗你还得在京城筹措钱粮,你去西北算怎么回事”
在场大臣心里都在琢磨,能参加朝议的,都得是什么身份从我们中挑人去,这明摆着是让我们难堪啊!
西北苦寒之地,还是今年遭灾的情况下,谁去谁傻逼。
张峦环顾四周,直言不讳道:“诸位臣僚,如此时候,正是为朝廷效命,为西北将士担当时,为什么都逃避呢自告奋勇啊!”
可惜没人搭理他。
就算是那些中下层的言官,在这里地位不太高的,也没人出来说话。
张峦看看左右,道:“既如此,陛下,臣举荐一人。”
“说。”
朱祐樘道。
“就是前银台司的李尚书,如今他只是负责上林苑和钦天监的差事,实在是……大材小用,何不让他去西北前线走一趟呢”
张峦道,“他也想为朝廷、为陛下您效命!”
在场大臣听了,心中虽然对李孜省很不屑。
但都在想,这主意好啊。
把李孜省赶去西北,让那货吃点儿苦头,最好死在西北。
就算侥幸不死,人离开京师,张峦缺了左膀右臂,这样以后他也兴不起风浪来。
至于他为朝廷筹措钱粮……
以户部衙门之前爆出来的丑闻,京仓和通州仓都存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估计这事儿迟早要泡汤!
到时他的差事完不成,再被马总宪查出个纵容家人为恶的罪名,到时都不用我们参劾,他都不好意思留在朝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