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为臣,苏润都没真的体验过,的确没经验。
不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臣比比皆是。
所谓以史为鉴,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外如是。
听柳玉成、秦镶和宋修齐讲解了这么久的国事,苏润对于大炎的历史和如今的国情很有几分了解。
苏润根据大炎实情破题时,本来无心拍马屁,但后面也不得不承认:
为君?
他这个岳父,当皇帝是真不赖!
熙和帝刚登基时,大炎积贫积弱,内有民不聊生之苦,外有强敌环伺之危,国运堪忧,风雨飘摇。
说句不好听的,一阵大风,都能把大炎刮得分崩离析。
那时候,朝廷里还有些跟太祖打天下的勋贵之后,仗着祖宗荫庇,耀武扬威,虽说他们不敢明面上对皇室不敬,但也各怀心思。
尤其面对外邦挑衅,享受了数十年太平的勋贵和旧士族连成一线,竭力反对开战,全都主和,纵容了以大蕃为首的外邦之嚣张气焰。
当年熙和帝先嫁长女,再嫁次女,连着皇后荀菱华之父镇国公多年戍边防备外敌,都与皇权不稳有关。
熙和帝忍着这口气,硬是凭着自己手腕,稳住了朝廷,通过科举提拔出不少寒门人才,恩威并施,将这些人笼得牢牢的。
又等着宋修齐、柳玉成他们从微末小官,成长到如今一朝重臣。
他们是熙和帝一手扶持起来的忠臣,帮他治国,也帮他革除朝中旧势力,跟勋贵、旧士族打擂台。
熙和帝小心控制着革除旧党的尺度,同时大力施行仁政,一点点把大炎从倒悬之危中解救出来,甚至还凑够了与大蕃开战的军费。
而且他早做准备,从太子幼时就悉心培养。
熙和帝自己走得是‘以德行政’的王道,但教给太子的却侧重于霸道,只怕也是存了自己富国,太子强国的想法。
忍了几十年,也是真能忍。
苏润设想,要换了他坐熙和帝的位置?
那估计他就要掀桌子了!
拦着不让他打?
那就把他们一起修理了!
先揍朝臣,再揍大蕃,一个都不落!
不过,这么做,百姓很受罪就是了……
“唉,皇帝真难当!”
“天子天子,天下之子啊!”
“一举一动都得想想百姓,啧!”
苏润感慨。
不过也不用他当皇帝,就算愁也轮不到他愁。
何况,以大炎如今的情形,为君之道,熙和帝和太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他夸就是。
所以感慨完,苏润就将思绪抛到脑后,专心研究自己的为臣之道了。
既然是时务策,不是史论,那就不需要太多假大空的东西。
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打老鼠。
所以,身为官吏,必须做好分内之事。
只要各司其职,不推诿塞责,这臣子就算是做好了。
当然,什么忠心报国之类,也不能少。
滤清思绪后,他润了润毛笔,提笔以《左传》中的‘臣闻君子之仕也,事上谨而信,下慈而成,同其德,异其事。’为开头。
然后……
他修改了吏部考核官员的标准。
不仅制定了新的ki绩效考核细则,还将官吏俸禄分为基础、绩效和养廉三部分,并且提出了末位淘汰制和百姓投诉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