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那个突然蹦出来的谢尔盖中校,和克劳泽到底有什么“私人恩怨、旧情未了”。
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位满口“儒雅随和”的光头中校,势必不会轻易放过己方一行。
无论是在船内布局、制造囚笼陷阱困住己方,还是其临走前撂下的那句“提着你的脑袋去见他”,都只说明了一件事——真正残酷而九死一生的战斗只怕尚未到来,这才即将开始。
轰隆——
当堵住舱门的废物堆,被爆破炸散横飞的那一瞬间,杜克知道自己的“不祥预判”已经应验。
“开火!他们来了!”
不待爆炸的烟尘火光散去,因杜克的一声令下而行动的在场诸人立即开火。
各种5.56、5.45步枪弹,9毫米亚音速重弹,连带着7.62毫米的全威力弹密集射出。
但却在诡异的金属撞击、乒乓作响声中,好似完全阻挡不了敌军的攻势节奏,硬扛弹雨猛冲而来的敌军攻势已经杀到了面前。
“哦见鬼!这他妈是什么怪物!?”
能引得某身经百战的陆战队员如此惊叹,只因从烟尘中冲出的敌人,是字面意思上的“前所未见”。
一人多高的重型防弹大盾被移动中举起、属实骇人,方才那一连串诡异的金属撞击、乒乓作响声,正是杜克与克劳泽一行人的子弹打上去搞出来的动静,当然也仅仅只局限于“有动静”的听个响而已。
不知那通体深黑的防弹大盾到底是用什么材质打造的,但其防弹效果显然足以在抵近正面,完全抵御住7.62毫米全威力弹的直射攻击。
至于穿甲威力更小的小口径中间弹、特种亚音速弹,对付这防弹大盾的效果更是不消多说,纯粹就是“你打了,我挡了,然后就没了”而已。
叮叮咣咣噼啪咻——
各种“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跳弹流弹横飞,使得陆战队员与瓦格纳战士们,当即意识到了攻击的无效化。
虽暂且不知如何对付和进一步战术决策,但很显然,继续做这样的无用功既没有意义、更可能会把自己给搭进去,毕竟敌人不可能光挨打而不还手。
未再做更多无用尝试,陆战队员与瓦格纳战士们立刻抽身闪回,就近躲到了掩体后一边更换弹匣、一边紧急思考该如何应对。
然而也就在此时,更加令人惊骇的一幕紧接发生。
那些手举防弹大盾的敌人,竟赫然从盾牌上的射击孔中探出一挺机枪,以手举盾牌的移动射击姿态单手持枪、猛烈开火,以曳光弹轨迹校射提升精度而不是抵肩瞄准。
如此一套骚到姥姥家的操作,直接惊呆了背靠同一辆“黄鼠狼”步战车,将之当做掩体的杜克和克劳泽二人。
“妈的!疯了吗?那盾牌起码有50公斤,单手拎着再加一把机枪移动射击,这些杂种是原力战士吗!?”
“没那么离谱,瞄准镜里刚看到了,是有源外骨骼!这帮家伙人人身上都有有源外骨骼,没想到未来科技真能把这种实验室里的玩意儿送上战场!”
从没见过如此离谱战况的克劳泽大喊,一旁正在给手中AS微声自动步枪换弹的杜克紧接回道,不待克劳泽答话便给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
“别指望了!几杆破枪拿这些东西没辙,把你们带的大家伙用上!直接上重火力,快!”
在21世纪20年代中叶的今天,军用外骨骼不算是什么稀奇科幻玩意儿,而是类似中美俄这样的全球顶尖战力都在研发试制的东西。
其中进展比较快,初步取得可实用化成果的是中美两国。
其中尤以崇尚脚踏实地、坚定务实,不走浮夸和形式主义,且不存在“项目管理稀烂”问题、不被“项目成本屡屡失控”问题所困扰的解放军成就最大。
而在实际层面,因为受限于诸多客观因素的缘故,“有源外骨骼”这种自带动力源的高端产品,距离真正走出实验室投入量产完成产能爬坡,大规模交付列装部队再形成战斗力、直至投入实战,尚且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便是在单兵外骨骼领域走得最靠前的中国,“有源外骨骼”也依然停留在原型装备测试阶段,连实际定型量产的阶段都没到,更别提上量爬坡大规模列装入役。
解放军这边真正有一定产能,下沉到基层部队中开始小规模列装的,是另一种更简单更可靠、技术水平相对更成熟的“无源外骨骼”。
虽然性能没有“有源外骨骼”那么强,自身不携带动力源,只能做一些搬运重物、背负伤员、节省体力的有限工作。
但起码是一种真正能展开落实的崭新技术领域尝试,是真正将技术转化落地变成了可用成果的。
那总比某些人搞了一大堆花里胡哨项目、吹得牛皮满天飞,到最后鸡毛都没搞成宣布项目下马,再美其名曰“我这是技术储备,技术储备不算失败”的“孔乙己式自我安慰”强不是?
也正因为知道单兵外骨骼领域的全球现状如此,杜克此时就更对未来科技这“邪门操作”感到匪夷所思。
敌军士兵背后背着的明晃晃背包装置上,伸出了多根物理连接线缆,与外骨骼的双臂、双腿部分直接相连。
这很显然正是“有源外骨骼”的外观特征。
通过士兵背负的供能装置,来驱动手臂和腿部的外骨骼上各自独立的小型发动机运转。通过机械做功实现比血肉之躯强出数十倍的力量,以此实现“一手防弹大盾、一手腰射机枪”不说,还能灵活机动的离谱操作。
原理不难理解,懂行的人看一眼便知。
未来科技真能把这玩意儿送上战场,也是让人没想到的。
但有一说一,这种“死贵还不一定可靠好用”的玩意儿,在当前的作战环境中确实非常棘手、难以对付。
狭小的船舱环境中不是空旷的野战战场,这里没有无人机支援、没有重炮火力、没有步坦协同,甚至没有俄国人最爱的“短号高精度制导狙击系统”。
所以哪怕只是一面防弹大盾,也足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几乎免疫枪械火力。
再加上这些“盾牌兵”还人手一挺机枪,架盾持枪、边打边走,整个人就是一正面无敌的“移动机枪碉堡”,难以对付的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对杜克一行人而言更糟糕的是,在盾牌机枪兵率先突入,打开了局面压制住对手并站稳了脚跟后。
更多身穿有源外骨骼的未来科技士兵随即到来,穿过被炸开的船舱隔间缺口,正源源不断飞速涌入。
因有源外骨骼带来的力量加持,这些前所未见的未来科技士兵虽未持盾,但几乎每个人手里都端着大尺寸枪械健步如飞。
寻常步兵拿到手里会限制机动的问题,在这些未来科技士兵的身上根本不存在。
当然,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最夸张的要属那手持一挺M2HB重机枪,跟拎着一挺轻机枪一般感受不到多少重量,一路健步如飞冲进来的家伙。
在顶在前方的机枪盾牌兵正面掩护下,这手里掂着12.7毫米重机枪的“赛博格猛汉”已经开始表演。
咚咚咚咚——
大半个身子都藏身在左右两个靠拢过来的盾牌机枪兵身后,只露出正面一小部分射界窗口的“赛博格猛汉”,成了字面意思上的“移动重机枪阵地”。
以杜克和克劳泽一行人所处的位置来看,要想用枪械将之消灭,无论从左从右都不可行。
其正前方180度区域内的左右大部分区域,都已经被那“一左一右”的两扇防弹大盾,遮得严严实实。
此番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之正面对射,通过正面暴露出来的射界窗口将之消灭。
但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跟连续开火中的12.7毫米重机枪近距离对射。
兄啊,你这别说是杜克和克劳泽搞不定,就算拉个T-800终结者过来那也不行啊,T-800那可是真的会被12.7BMG钨芯穿甲弹一枪干废掉的。
“前进!保持阵线,干掉他们!消灭所有敌人!”
“!?”
激烈的交火声中,听到敌阵里传来的大声下令,双睦瞬间为之一凝的克劳泽一时间说不出话。
“怎么?这份上了你还意外?就快被未来科技养着的一群说俄语,哦,也可能是说乌克兰语的家伙给干死了,下去以后怎么跟瓦格纳的兄弟们交待?嗯?”
“......”
话音未落不待克劳泽回话,从腰间同时取下两颗手雷的杜克左右手各一个,已经同时拔掉了拉环,扭头转身就向敌军所在的位置脱手抛去。